唐宣宗李忱(810年-859年),
唐朝第十八位皇帝(847年—859年在位,共十三年,未算武周政權,
扣除中宗高宗二次為皇帝,則為第十六位皇帝),
為唐憲宗李純十三子,
憲宗元和五年(810年)六月廿二日生於大明宮,
是唐穆宗李恆的弟弟,唐敬宗唐文宗唐武三位皇帝的叔叔。
初名李怡,初封光王。
武宗彌留時,
宦官馬元贅等以皇太叔為儲君,是唐朝第一位以皇太叔及位的皇帝。
宣宗在位五十年,使唐朝出現短暫中興局面,人稱大中之政。
這無疑延缓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,但是他又無法撤底扭轉這一趨勢。
宣宗性明察沉斷,用法無私,從諫如流,重惜官賞,恭謹節儉,惠愛民物,
大中之政,迄於唐亡,人思咏之,謂之小太宗。
唐朝末年宦官勢力強大,連皇帝的生殺廢立都在操之在手,
從唐穆宗起,
唐代有七個皇帝 (穆宗、文宗、武宗、宣宗、懿宗、僖宗、昭宗)為宦官所立。
只有敬宗(825~826年在位)是穆宗册立的,
最後的皇帝哀帝(904~907年在位)是藩鎮朱温所立,
然而只有四年唐朝就亡國了。
所以可以說,唐朝後期八十年,皇帝是宦官所掌握的。
唐文宗有鑑於此,發起甘露之變欲剷除宦官,
但不幸失敗,此事件牽連一千多人死亡。
唐宣宗重新整頓吏治,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。
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,
也曾經想根除宦官,但鑑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,未能有所行動。
但宦官勢力也沒有過度膨脹。
晚唐末年,牛李黨爭嚴重,從憲宗時到武宗紛擾不休,
宣宗一即位,就把武宗朝的宰相、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。
李德裕畫像(787—850)
李德裕從武宗即位後就得到重用,
拜太尉,封尉國公,世稱李尉公。執政 6年,内馭宦官,外敗回紇,
平澤潞節度使劉稹叛亂,朝廷一時呈中興之势。
後宣宗即位,牛黨執政,一反前此政治措施,
李德裕被貶為潮州司馬,再貶崖州司戶参軍,
於貶所去世一直到死,李德裕也未能還朝。
宣宗又重用牛黨的白敏中為相,
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争最後以李黨的撤底失敗告终。
對外,唐宣宗還趁吐蕃、回纥衰微,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,
平定了吐蕃,“收三州七關,平江岭以南”,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。
(未完待續)
- Jul 22 Thu 2010 21:46
唐末的一盞曙光--唐宣宗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